科研工作是兼具基礎性、前瞻性、應用性的創造實踐工作,是促進各項事業鞏固延伸、改革創新的基礎和引領。目前,除各級科技主管部門之外,很多行政機關、企事業單位都成立了科技管理部門,負責單位內部科研項目管理工作,包括計劃編發、立項審評、監督實施、結題驗收、資料收存和成果登記等,實際工作中面臨申審工作量大、監督及時性差、信息匯總與統計不便等問題,對科研項目實施有效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。通過GS1物品編碼技術的融合應用,建立“唯一編碼、全程追溯、動態管理”的信息化科研項目管理體系,可以科學、規范地實現科研項目管理更加清晰、高效、便捷,提高科技管理、服務和決策水平,降低工作成本,提高工作效率。
項目編碼方案
類似于產品質量追溯,對每一個申報的科研項目實施唯一編碼,是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范圍內動態管理的基礎和核心。按照《GS1通用規范(第18版)》和GB/T16986-2009《商品條碼應用標識符》,采用全球文件/單證類型代碼應用標識符(GDTI)AI(253)的編碼方案對科技項目進行唯一編碼是合適的選擇,其數據格式見表1(以目前9位廠商識別代碼為例)。
按照表1的編碼數據格式,AI(253)為固定使用,代表該類型編碼指向為科研項目(以一份申報書為一個科技項目)。GDTI中N1至N9為科技管理部門所在單位注冊的廠商識別代碼,目前發碼基本為9位;N10至N12為科技管理部門自定義的項目類型代碼,可以依據工作需要自行設置,如:N10為項目性質代碼(基礎研究類、平臺建設類、成果轉化類等),N11至N12為項目領域代碼(標準類、計量類、質量類、特種設備類等);N13為校驗碼,依據GB/T16986-2009《商品條碼應用標識符》中附錄B的要求進行計算得出。序列代碼賦予是科技項目的唯一標識,最多不超過17位數字,一般選擇8位即可,如20191234,2019代表申報年份,1234代表申報順序號。
標識形式:GDTI方案編碼的標識載體可以是GS1-128條碼,也可以選擇商品二維碼,無論何種選擇,均需要符合GB/T15425-2014《商品條碼128條碼》或GB/T33993-2017《商品二維碼》的要求。申報單位在線申報后,標識通過項目管理系統輸出打印紙質文本,自動加載打印在申報書首頁合適位置,便于識別和查詢。
項目管理系統設計
系統設計核心
項目管理系統設計核心是以單個項目為數據單元,以唯一編碼為數據ID,將項目從申報到驗收的全過程串聯起來,形成閉環數據鏈,從而準確、高效實現項目管理。
主要開發內容
項目流程管理:通過唯一GDTI編碼實現在線項目申報、申報修改、項目評審、項目立項、資金劃撥、項目調整、過程管理、項目驗收等活動全過程生命周期的管理,同時實現科研項目的查詢統計、執行提示、報表打印等功能。
科研成果管理:按成果類型目錄體系,實現科技成果鑒定和登記的信息化管理。
文件文檔管理:實現相關電子文檔的分類、傳遞、歸檔、閱覽提醒功能。
專家庫管理:對邀請入庫的各類專家實現信息化管理,能查詢專家資質、指派項目評審、評價和成果鑒定等。
科研論文與文獻資料管理:實現對項目研究發表的科研論文、學術作品收集歸檔、統計查詢、在線閱覽;提供與單位科研領域相關的專業期刊雜志和科技論文、資料文獻的在線閱讀。
項目經費管理:實現項目經費的動態管理,通過項目負責人填報和上傳項目開支明細和經費憑證,掌握經費開支進度,審查經費使用符合性。
項目績效管理:實現對項目質量和項目水平的績效評價。
項目成果(知識產權)管理:實現對專利、軟件著作權、專著等知識產權的登記和統計,并通過日常維護,可以對相關知識產權的授權狀態及到期維護等信息進行查詢和提示。
系統門戶和后臺管理:集成上述各功能模塊,提供統一的登錄入口,提供相關通知、公告的發布與管理。后臺管理提供模塊配置、賬戶設定、權限分配、日志管理等多種功能。
系統技術框架
管理系統由應用系統、信息資源數據庫、主機系統及其支撐軟件、網絡基礎平臺以及建設運營、信息安全、信息標準等保障體系共同構成,如圖1所示。
系統采用B/S運行模式,通過跨平臺技術架構,能在不同操作系統平臺部署,支持異構環境集成,系統層級明晰,既便于高效開發,又確保了靈活性和拓展性。
系統功能模塊根據科研項目管理的通用需求,參照項目生命周期的環節、順序,系統功能模塊主要包括14大部分32個要素。系統功能模塊開發內容見表2。
信息化為科研項目管理帶來了高效、便捷,而物品編碼則是信息化的基石。通過GS1標準的導入,將更加促進信息化應用中事務編碼的科學性、規范性、通用性,為科研項目管理在不斷演進的廣度、深度上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和創新引領。
本文發表在《條碼與信息系統》作者:四川省標準化研究院 范宇